今天是:
关注“教学诊改”①:“望闻问切”,通俗化解读“教学诊改”
作者来源:质量管理处 发布日期:2017-06-26 点击率:450
关注“教学诊改”①:“望闻问切”,通俗化解读“教学诊改”
 

自教育部20156月发布《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20164月颁布《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院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以来,各地诊改推进工作如火如荼、有声有色,相关领导和专家辗转各地,相继在常州、杭州、天津、淄博等地举办教学工作诊改国家级专家、省级专家、骨干院校长培训班,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使用骨干培训班,以及各种诊改方案研讨、现场指导,取得较好成效。

众所周知,诊改评估工作的转型与创新,此番诊改工作面广量大,既牵涉顶层设计,又依赖基层扎根,推进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很容易陷入走过场打折扣的误区。笔者试图从望闻问切的角度,尽可能通俗化地诠释教学诊改工作四大关键问题,让复杂问题变得浅显易懂,容易理解接受,便于开展工作。

 

 为什么要推进诊改

 “教学诊断与改进对于广大基层学院领导和教师来说非常陌生,对于很多专家学者来说也是新生事物。大家共同推进此项工作,实际上是摸着石头过河,边摸索、边总结、边改进。

 很多人对为什么要推进诊改感到疑惑,其实,用一个通俗的比喻就能答疑解惑。如今,人们对体检已经非常了解和接受,不仅自觉自愿,而且还形成惯例,很多人甚至把有没有体检制度当作判断单位好坏的标准之一。而在此之前,人们只习惯于在找工作和考学院时才被迫参加选择性判断性体检,很少自己定期去医院做常规检查。如果将个人体检与学院检查相类比,这里的被动体检就相当于以往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评估,而主动体检则相当于正在推进的诊改

 很显然,被动体检只是了解结果,判断一个人当前是否健康,并不利于早发现、早治疗,不能起到治病作用,因而对于病入膏肓癌症晚期来说,是制度设计的遗憾。而主动定期体检则能及时发现、及早治疗,防患于未然。不难理解,评估只能按既定标准筛选和评定学院(或项目)的等级,而诊改才能从根本上帮助学院及时发现办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来保持其健康良性地发展。

 

诊改该由谁来推动?

关于诊改,很多学院和市县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都存在由谁来推动的疑惑。多年以来,人们习惯了迎接上级评估,习惯于等着红头文件和一层一级地开会落实。学院依赖上级教育主管部门自上而下的督促,而省市县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总是习惯性地认为自己有层层推进的职责。基于这一共识,基层学院对于诊改普遍缺乏主动性,上级部门也习惯于居高临下一言堂

 好比个人体检,如果自己没有定期体检的习惯,总是依赖升学体检”“找工作体检,总想着由别人逼着去体检,显然无法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教学诊改也是如此,只有学院自己养成主动自觉、定期体检的习惯,注重平时保健综合保养,才能真正保证办学的长期健康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诊改尚未完全摆脱上级督查,主要是因为目前各地学院尚无自觉体检习惯,暂时必须依赖自上而下的推进,现在的督查是为了以后的逐步放手不查。

 

学院能否应付诊改

毋庸讳言,以往各类评估对基层学院来说是苦不堪言的负担,开会、做材料、搞彩排,大家累得够呛。如今又要推进诊改,人们自然而然地会想到一起作假、共同应付、尽快了事。这种思想如果带到诊改工作当中,显然无法实现诊改设计的初衷,而且还会回避问题、掩盖不足,让问题越积越多,最终不可救药。

好比个人体检,好不容易才从被迫检查转向自觉体检,如果不是真心去做检查,明明是空腹抽血,自己却吃了早饭才去检查,这样的检查不仅毫无意义,反而会因体检不准确而影响医生做判断,最终受害的还是作假者自己。教学诊改也必须依赖于学院真实的现状,离开数据真实,无异于无本之木。所以,任何一所学院对待诊改,都必须依实做好人才培养数据的采集工作,切不可想着依靠作假蒙混过关

 

 “诊改要达什么

仍然是受以往评估思维的影响,一说起诊改,很多人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达标,关心一级、二级、三级指标,并想方设法谋求通过

如何纠正这一认识偏颇,我们仍然以体检来打比方。以高考体检为例,在各项指标中,一般对影响学生在高等学院学习的心、肝、肺、肾等重要器官的疾病从严,传染病从严,神经、精神系统疾病从严,而对一般性疾病则宽松要求。显然,定这种指标是为了评价筛选,而诊改的目的却不在于筛选,而在于纠偏、在于指导。

对于每所学院来说,根据自设的办学目标不同,各自的指标可以不一样,更加强调有利于认清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犹如每个人给自己设定的体质标准,举重、体操、游泳、射击等不同项目运动员之间的指标要求,既有共性标准,更有个性条件。

 

作者:王寿斌 浙江永嘉学院教授、副院长

来源:《中国教育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