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 年 闪 回---经销913班张剑亭同学毕业感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0-04-18浏览次数:363

1992年,小平同志画了个圈,开发开放浦东的号角迅速响起。九四年的三月,当《男儿当自强》激昂亢奋的旋律响彻合肥的大街小巷时,我已经按捺不住了,决定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登上列车,只身一人来到了上海浦东。 初到上海,正值春意盎然。川流不息的车流人流、五光十色的霓虹广告、恢弘豪华的高层建筑,把这座城市点缀得瑰丽多彩。在这和谐而明朗的气氛里,叫我感受到了一种蓬勃向上的力量,我这个异乡人,也被这个瞬息万变的城市风貌给陶醉了。于是,起始来上海试试运气也变成了一种态度,一份执着。是时的上海,求职的学子从全国各地纷至沓来,接踵而至的人才市场招聘会,使城市充满着机会和诱惑。 职业选择,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考试。除了企业知名度和薪资待遇以外,我认为,志向和空间也是影响职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志向,并非完全等同于专业,实质上代表着对某种特定事物强烈的进取欲望;空间,则是指所从事的工作要有一定的发挥自己才华和创造力的机会。要想给自己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最好选择的单位及其所属的行业正处在发展期,而单位的发展还未完全定型之际,自己的事业和单位的事业融为一体,共同发展,对于我来说不失为长远而明智的选择。正是综合考虑了这些,我对上海建工集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建筑业刚刚跨入第二行业,是一个朝阳行业,而上海热火朝天的大规模城市建设显然为上海建工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机遇和舞台。我还获悉,上海建工集团的前身是原上海市建筑工程管理局,刚刚于1994年1月1日改制成立,目前正处在事业单位向企业单位改制阶段,正是求贤若渴的时候。对,就去上海建工。从精心地准备应聘材料到一系列地面试、笔试,我亲身体验了找工作的种种困难与艰辛。老实说,考试无数次,我还从来没有象今天这样的惶恐和不安。我应该感谢轻校三年学生工作的经历,不仅为我的个人简历添上了炫人的“政绩”,而且使我在面试中从容以对,为我的就业提供了意想不到的帮助。我是幸运的,在付出了诸多努力后,我终于如愿拿到了一张上海建工的“入场券”。 那一年的夏天,我带着有关资料,多次辗转桐城、安庆和省城三地,终于办妥了改派的相关手续。1994年的夏末,我背着牛仔包,揣着轻校的派遣证,正式跨进了上海。根据上海建工集团的安排,我来到了上海建工唯一一家雄居浦东的企业----上海三建,在党委宣传部工作,开始了另一种生活。 上海三建是上海建工集团下属的一家全资国有大型企业,是个名副其实的处级单位。企业的经营者年轻有魄力,他们紧紧抓住浦东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企业发展十分迅速。在三建工作的年月里,我倍感自豪:浦东成千上万的工地中,三建独占鳌头,先后承接承建了象征上海人民力量的南浦、杨浦、徐浦大桥等重点工程,展示国际建筑尖端科技的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等标志性建筑,还有气势宏伟的地铁、轻轨、浦东国际机场等一大批重大项目,集贸易、展览、娱乐为一体的各种类型的商务楼宇等,三建建设者们以饱满的建设激情,奏响了一曲曲凯歌。 而我所从事的新闻、宣传工作,“面”比较宽,辐射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领域,有很大的活动空间。工作中,我确立了一个原则:把始终有利于个人发展和自身素质提高的放在首位。为此,我经常深入一线、施工现场、班组,认真搞好调研工作,及时报道、撰写各种新闻通讯报道,信息简报,企业改革与发展的论述文章。这样既能掌握企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历练了个人的工作能力;又熟悉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接触了各级管理者,练就了协调关系的能力。 利用这六年时间,我先后参加了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专科和天津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阶段的学习,比较系统地学习了企业经营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为后来参与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付出与收获往往是对应的,创造性地劳动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对此,我感悟至深。2000年,上海建工集团全面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尝试建立干部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高能低的全新企业管理机制,干部任命采取了全员竞聘上岗的模式。我迅速抓住这一机会,积极参加了总公司下属东宁公司领导班子的竞聘上岗。通过竞聘演讲、现场答辩、评委考核、组织审查等相关干部任命程序,最终我被任命为东宁公司副总经理一职,主管企业的生产经营工作。2005年8月份,我出任东宁公司的董事、常务副总经理。由此,我又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地考试,顺利完成了人生一次非常重要的角色转变,开始了个人新的职业生涯。 曾经读过这样两句诗:有一种倒下是站起,有一种结束是开始。当时很费解,在工作中才慢慢地悟出了其中的道理。初到上海时,我和别人一样,也曾经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挫折,甚至萌生知难而退的念头。但坚韧和奋进最终成为了我的信念后,困难便不再使我畏惧。我想天道酬勤也好,勤能补拙也罢,人们在勤奋努力之余,还要保持理性和超脱的自我定位,这样才能过上一种量力而行、问心无愧的生活。其实生活是实实在在的,生活教会了我应该怎样走自己的路。 现在,十二年已经过去了。仔细想想,其实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在不断学习,努力成长,都在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位置,中专毕业走向社会则是这种定位的开始。我与一般毕业生一样,社会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苍白而贫乏,或许仅有的优势只是自己的专业,又恰恰被我放弃了。而在定位过程中,最重要也最难得的可能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客观地看待自己,这意味着不但能够认识自己的不足,而且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不断学习,克服不足,而这往往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成长的过程就象是蚕的蜕变过程,一层皮脱掉了,新皮还很娇嫩,怎么会不疼痛呢?人的一生总是在不断变化,我们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在不停地改变,这要求我们应该适时地放弃那些不客观、不正确、不合适宜的思维方式,转向更切实的、更利于我们发展的方向。做到了这一点,登山能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还有什么不能逾越的困难呢? 一个雨雾氤氲的傍晚,从办公室出来,我驾车经过一个很小的音像店。下班的人们匆匆行走在迷雾似梦的街头,雨雾中音像店《男儿当自强》那熟悉的旋律隔着我的车窗飘了进来,尽管不是很真切,但浸润在湿重的空气中,仍让我心中顿生无限的感慨。(张剑桥)

Baidu
sogou